沒有人,天生就會做母親。
在成為母親的道路上,在作為母親的道路上,
她們都需要更多的關懷與關注。
這個母親節,
我們更是將目光聚集到了這樣一群人身上。
她們是母親或者「准」母親。
她們同時,也是乳腺癌患者。
雙重身份下的她們,有着怎樣的困擾,
又有着怎樣的別樣感悟?
與愛共舞,她們縱享芳華。
5月8日,「與愛共舞,縱享芳華」2021母親節乳腺癌健康公益沙龍活動在上海順利舉辦。此次活動由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和上海粉紅天使癌症病友關愛中心聯合主辦、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傾力支持,多位乳腺癌患者、醫學專家、心理諮詢專家等嘉賓共聚一堂,從「母親」這一身份出發,圍繞乳腺癌患者生育保留、備孕注意事項、親子溝通、情緒管理等話題展開討論。
與愛共舞,各方助力關注乳腺癌患者健康
2020年度,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為了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也是中國女性的第一大癌症。據統計,2020年中國新增的女性癌症患者每5人中就有1人患病乳腺癌[1]。隨着醫療水平的逐步提高,乳腺癌已成為可以獲得最佳療效的實體腫瘤之一,對於乳腺癌患者健康的關注,也不再局限於診療階段,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包括心理疏導、生育保留等話題,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上海粉紅天使癌症病友關愛中心創始人陸柳梅女士表示,十年來,粉紅天使搭建了乳腺癌病友團體資源共享平台,致力於提供以乳腺癌患者為中心的關懷服務,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年輕乳腺癌患者在親子關係或生育議題方面有着諸多掙扎和焦慮。我們非常感謝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和復宏漢霖對於此次活動的大力支持,關注到年輕乳腺癌患者的這些切實需求,也衷心希望在座想要成為母親和已經成為母親的姐妹們,能夠在這次活動中獲得自我成長,獲得新的感悟。
復宏漢霖高級副總裁、董事會秘書郭新軍先生表示,復宏漢霖非常榮幸能夠加入到此次公益活動中。復宏漢霖是深耕於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以高品質、可負擔的生物葯惠及更多患者人群。2020年,公司攜手合作夥伴着手搭建患者診療生態圈,希望通過患者教育、檢測診斷等領域的合作,改善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實現「不讓一個HER2陽性患者落下」的宏願。未來,復宏漢霖也將不遺餘力加入到更多的公益活動中來,喚起社會公眾對於乳腺健康的關注和對於乳腺癌患者的關愛,為實現健康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同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劍教授在現場分享了乳腺癌患者生育保留主題,包括患者生育後是否會增加複發風險、是否具有遺傳風險、多種乳腺癌治療方式對於生育的影響、患者合適的生育年齡、生育保留方法等內容。張劍教授表示,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藥物的接連問世,乳腺癌長期生存率的逐步提高,慢性病管理理念已被納入了乳腺癌全周期管理理念中。在這一過程中,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需求應該獲得更多關注。相信在社會各方的努力下,乳腺癌患者的綜合管理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為患者提供更科學的治療方案和更多的生育機會。
縱享芳華,鼓勵社會各方同患者一路同行
數據統計,在中國,年輕乳腺癌患者占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人數的約20%[2],乳腺癌患者的備孕方式、同年幼孩子溝通時的情緒管理、對於疾病複發的深度焦慮……這些問題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乳腺癌患者深受困擾。她們不僅需要來自康復組織、醫療機構等社會各方人士的關注,也需要從病友的故事分享中獲得前行的力量。
在此次活動的圓桌論壇環節中,4位處於不同人生節點的乳腺癌患者講述了她們的故事,包括克服備孕恐懼想要成為母親的Olivia、在患病後依然堅持接連生下兩個孩子的二胎媽媽Sherry和先後罹患乳腺癌相互扶持互為榜樣的小花母女。在上海SMG東方廣播中心節目主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夢曉女士的引導下,幾位嘉賓以親身經歷分享了她們的抗癌歷程,並深入討論了她們對於「母親」這一身份的理解和與之相處的心路歷程,向大家詮釋了「與愛共舞,與癌共存」的抗癌理念。國際IsEFT-A級認證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孔憲紅女士的點評,也讓大家得到了更多的啟發。
在沙龍的最後環節,現場所有來賓共同享受了花卉香薰蠟牌手工製作的樂趣。蠟牌色彩斑斕,一如我們希望每一位乳腺癌患者依然能夠享受到的精彩人生。通過此次活動,相信所有來賓不僅收穫了權威醫學知識,也從他人的故事分享中獲得了對於「母親」這一身份的新感悟。在成為母親的道路上,在作為母親的道路上,願每一位乳腺癌患者都不再孤單,願世間能夠給予她們更多關懷,「HER」她們站在一起,與愛共舞,縱享芳華!
參考文獻
[1]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s.pdf
[2]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2): 115-132. DOI: 10.3322/caac/21338.